周楊出生在淮北市濉溪縣,這里是淮海戰役主戰場之一。2013年7月,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改建,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3000余具烈士遺骨遷移到陵園,周楊作為志愿者,參與鑒定和整理烈士遺物。在這一過程中,他萌發并堅定了為烈士尋親的信念。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當年戰況緊急、記錄不完備等原因,一些烈士的身份無從考證,相關信息也不準確。據周楊介紹,當時都是手寫登記的信息,姓名、籍貫等信息都會有出入,再加上部隊整編、住址改變等原因,這些更加大了為烈士尋親的難度。
周楊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一名烈士犧牲時,被登記為魚臺人?!按饲?,我們一直在山東省魚臺縣尋找烈士親人,但久久未能找到。后來我們考慮到,江蘇省盱眙縣的‘盱眙’經常被誤讀為‘魚臺’,于是轉變方向尋找?!惫黄淙?,周楊在盱眙縣找到了烈士親人,完成了一次別樣的跨時空“團聚”。
令周楊印象深刻的是幫助烈士李桃氣尋找親人的事。
“烈士是山西晉中人,我聯系外地的志愿者,在相關檔案中找到了烈士生前居住的村莊??墒?,志愿者在找尋時發現,村莊里已沒有姓李的村民,也沒人認識李桃氣,當時線索就此斷了?!币淮闻既坏臋C會,周楊得知山西一名志愿者的同事的爺爺參軍后在淮海戰役中犧牲,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尋到,不過其名字是“李淘氣”。幾經聯系后,周楊才得知,“李淘氣”就是烈士李桃氣,只不過其家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搬到了山西臨汾。
9年來,經過資料查閱、網絡聯系、實地尋找等方式,周楊成功為江蘇淮安籍烈士張永和、山東濟寧籍烈士王保榮等四十余位烈士家屬尋找到了親人的埋骨之地。
為烈士尋親,周楊并非一時心血來潮。周楊爺爺曾經是一名支前民工,外公1944年參加新四軍,曾在淮海戰役中浴血奮戰,還參與修建了川藏公路。耳濡目染下,周楊心中也埋下了“紅色”的種子。
從1997年開始,周楊開始潛心研究紅色文化,購買了大量黨史、軍事及地方志書籍資料,用沾滿泥土的雙腳,探尋淮北這片熱土上動人的革命故事。
他利用業余時間,驅車3萬余公里對周圍各文物點,特別是對革命歷史遺址進行保護性巡查,新發現淮海戰役南坪阻擊戰三官廟戰斗遺址、新四軍抗大四分校苗莊戰斗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址,填補了歷史空白;走訪本地健在的淮海戰役親歷者,搜集整理了10萬余字的第一手回憶資料,也為幫助烈士尋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每一次為烈士尋親,都讓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自己的靈魂也是一次凈化?!敝軛钌钣懈杏|地說,“記錄好、宣傳好革命英烈的故事,讓紅色基因賡續傳承,是我輩應盡的責任?!?/p>
周楊不僅是幫助烈士回家的“引路人”,還是礦區紅色文化的宣講員。他拿出自己收集的數百件革命戰爭時期的獎章、證書、文獻資料等,參加以“永遠跟黨走”為主題的紅色集藏展及礦區巡展,近3萬人次參觀展覽并深受教育;利用為職工開展安全培訓的機會,進行黨史學習教育宣傳,作報告160余場次,聽眾2萬余人……
從2003年1月開始,周楊連續19年無償獻血共計33次,累計獻血量達12800毫升,并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一名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來源:安徽日報2022-12-26 01版